他用了三个方法,写出了隶书的古意,入选全国书法展

发布日期:2025-06-23 21:19    点击次数:53

隶书本来就是一种很古老的书体,自从东汉隶书的规范唯美出现以后,隶书后面的发展并没有发生过很大的异变。但是,当代人们衡量一幅隶书作品好坏的时候,大都是要看是否写出了古意,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。因此,在一些书法大赛上,许多评委在评价书法作品能否入展的时候,都会把眼光放在隶书是否具备古意,当然,笔法、结字、章法等也不可不去判断。

图片

上面这幅隶书作品,因为作者在创作时,紧紧把握隶书的古意特点,用了严谨的笔法、结字与章法形式,让隶书在新时代下焕发出了古意,在评委看来,这样的隶书作品就是时代条件下的代表之作,入展也就成为可能了。那么,作者在这里究竟用了哪些方法?而探究这些创作方法,对于我们学习和创作隶书作品显得尤为重要。下面我们对此进行一些分析。

图片

一是取法问题。我们学习任何一种书体,都要以古人的法帖为根本,去学习,去临摹,从中获得用笔、结字上的一些方法。这幅隶书为了表现古意,可以说是作者在多种隶书书体上下了很多功夫。也就是说,作者的取法是多样化的,既有东汉以前的秦隶,篆书,也有东汉时期的经典隶书,如《祀三公山碑》、《曹全碑》、《张迁碑》等,都是作者曾经涉猎的主要字帖,只有这样,取法才会有了多样化的表现。

图片

二是融合问题。当代书法创作,并不是要求人们把自己以前学习过的字帖照搬过来,而是要求人们把所学的篆隶书法结合起来进行融合创作,这样做的好处是,要让书法作品显示出自己的创作能力。篆书隶书都是一种很古老的书体,虽然隶书要比篆书晚一些时间,但如果把它们二者结合起来书写创作,就会形成篆隶书法,其古意也就自然产生了。我们可以从当代书法大赛上的那些入展作品来看,它们大多数都是融合创作而出的。

图片

三是艺术性问题。书法创作,不能只去一味地表现古人的书法风格,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让书法的艺术性得到充分表现。所谓艺术性,简单说,就是指中国哲学问题,而中国哲学其实就是矛盾关系。因此,在书法中只要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关系,就会达到中国哲学的要求。例如大小、阴阳、正侧、方圆、疏密等,这些都是矛盾关系的表现方法。这幅隶书作品所表现出的矛盾关系也很多,一方面是字的大小,另一方面也是用笔及章法上的疏密变化,仔细查看,这些矛盾关系时时可见。

图片

当然,在许多书法爱好者看来,这幅隶书作品写得很是柔软,没有像两汉时期那种苍茫雄浑之气,其实,书法的风格并不只是一种雄浑厚重,也有纤细飘逸的风格,如东汉时期的隶书作品《石门颂》、《大开通》等就属于这一类,而雄浑的风格之中,包括《张迁碑》、《西狭颂》等都是厚重的风格,因此,书法创作就来自于个人对哪种风格的喜爱所决定的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